翻译
人文社科学院
翻译专业
一、 专业定位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翻译专业旨在满足国家和地区对优质双语人才的需要,致力于培养高层次的翻译人才。该专业教学以英语为主,中英双向翻译,课程设置全面且有前瞻性,涵盖翻译理论课和大量专业范畴实践课。采用小班制教学,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重视产学结合,强调实践性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相融合,并配套有齐全的同声传译、语音及口译实验室,以及完善的院内本硕博连读和海外联合培养方案。
二、 培养目标
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并使其具备坚实的双语能力、中英口笔译技能、相关行业知识,并且在人工智能时代掌握技术能力,具备同理心,成为具备多学科知识的跨文化交流人才。修读完本专业后,学生将具备:
1. 基本翻译方法及对翻译研究的主要课题的认识;
2. 翻译及传译技巧;
3. 运用翻译知识及概念于工作及学习上的能力;
4. 应用合适的语言学或翻译理论翻译文章及评析译文的能力;
5. 运用翻译科技提升生产力及加强业界的成本效益的能力;
6. 批判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三、 培养规格
毕业要求总学分数为120学分。
大学核心课程 | 36学分 |
学院必修、专业必修及选修课程 | 69学分 |
自由选修课程 | 15学分 |
总计 | 120学分 |
四、 课程体系
1. 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必修:翻译概论、传意与翻译、传译入门、翻译理论、长篇翻译项目
专业选修:
专修方向1:笔译
文化与翻译、语言研究与翻译、新闻翻译、公共关系翻译、财经翻译、艺术翻译、语料与翻译、文学翻译、翻译研讨、翻译评论、商业翻译、传播媒介翻译、法律翻译初阶、科技翻译、电影与电视字幕翻译、汉英翻译、翻译评论
专修方向2:传译
接续传译(一)、接续传译(二)、法庭传译、会议传译、同声传译(一)、同声传译(二)
专修方向3:新技术翻译
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导论、面向语言处理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翻译与语言技术、游戏与网站本地化入门、大语言模型与语言研究、语义学、电影与电视字幕翻译、语料与翻译
其他选修:
第二外语(一)、第二外语(二)、翻译员英语训练、文本分析及阅读、双语企业传讯、英语的语音和音位、写作技巧与翻译
2.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课堂讲学及导修课
使学生接收专业的知识,课堂上学术交流也可改善学生的沟通技巧。
(2)测验及口译科目的练习
学生须在指定时间下完成作业,这类活动让学生体验译者及传译员的实际工作情况。
(3)小组项目研习及口头报告
推动学生主动学习,探讨有关课题,对其专业发展有长远帮助。
(4)利用计算机科技或翻译软件
提升学生掌握信息科技处理语言的能力。
五、 师资队伍
翻译专业有12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副教授(教学)1人,助理教授(教学)4人,讲师1人,有2位教授担任人事部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教师100%具备海外高校执教、研究或进修经验。教师队伍科研实力雄厚,著译甚丰,涵盖经典文论、文学名著及权威工具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