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理工学院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一、 专业定位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类对于能源的进一步开发,如何促进能源的清洁和高效利用,推动能源市场的产业升级,已成为能源领域的新的关注点。互联互通的科技正改变社会的运行方式,学术界提出的“构建一个更有智慧的地球”,投射到能源领域,即产生了“智慧能源”这一前沿理念,将互联网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能源市场的深度融合。同时,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我国要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承担起减碳的大国担当和历史使命。由于能源消费产生的排放占我国总排放的80%,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将在我国 “双碳” 战略目标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学院现正积极与著名海内外高校合作,设计 3+1+1 新能源本硕联读课程,本专业亦设有毕业项目(Final Year Project),训练同学独立动手和研究能力,对未来升学就业有极大帮助。本专业毕业生将能进入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新兴能源领域,以及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新能源相关的研究。
本专业为跨学科专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在新能源科学方向或新能源工程方向进行深造。
二、 培养目标
新能源科学以数学、物理、化学与材料科学的经典课程为立足点,引入光电子学、催化化学、能量储存与转化等现代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重点讲述新兴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践的有机结合,抓住“双碳”目标的历史机遇,新能源科学专业将培养具有扎实自然科学知识、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能够在光伏材料、储能、电动汽车、显示技术等未来各个新能源的相关领域发挥才能,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价值。
新能源工程侧重于探索“智慧能源系统”这一新兴能源发展新形态,除电力系统、电机学、电力电子、新能源材料等课程外,还将学习集成电路、信号系统、高级统计学、人工智能等课程,将新能源学习与数据计算技术结合,让学生能够平衡智慧能源系统所需的能源与信息技术方面的训练,并适应目前就业市场对能源方向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毕业生将具备结合新能源与信息科学等跨学科技能,在光伏、智能电网、电动汽车、储能、工业互联网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三、 培养规格
毕业要求总学分数为120学分。
大学核心课程 | 36学分 |
专业必修课程* | 72学分 |
选修课程 | 12学分 |
总计 | 120学分 |
*部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要求会降低学分,同时提高通识课或选修课的学分要求。
四、 课程体系
1. 主要课程包括:化学实验,物理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能源科学与工程实验,太阳能转换系统设计,电化学能量转换,能源应用材料,能量转换过程,电力电子,毕业设计,物理实验,电磁学,光电子学,电子线路设计实验,基本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电力系统,常微分方程,概率及统计,普通生物,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功能材料导论,C/C++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机器学习,系统与控制,能源工程原理,能源系统的热质传输,绿色工程及环境标准,能源与环境,能源经济学,电力系统稳定性与控制,电力系统规划,智能电网,电力市场,电机学,数据解析导论,最优化,材料微观结构的演变,材料的电学、光学及磁学性质,纳米材料,半导体与器件,热力学,流体力学,随机过程等。
2.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将通过积极参与个人及小组导修、练习、实验及专题研究等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加深对学科的认识。
五、 师资队伍
理工学院以高标准、严要求,从全球招聘选拔教授团队。教授团队100%拥有高校留学或任教经验,全职院士比例更是高达11%。根据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Top 2% 科学家名单,理工学院约30%的全职聘用师资被列入名单。师资队伍不仅具备国际一流科研和教学能力,还在专业领域具有广泛、杰出的学术影响力。
本专业代表性师资包括赵俊华教授(新能源工程方向负责人)、丘子杰教授(新能源科学方向负责人)、唐晓莹教授、王璐教授、吴辰晔教授、雷顺波教授、纪冬旭教授等。